机械播水稻 “铁牛”替耕牛
在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有一栋小楼,名为土槽实验室,旁边停放着一些农业机械。就是在这个朴素不起眼的地方,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深耕农业机械研究近40年。
1979年,在贵州铜仁县农机厂工作了9年的罗锡文来到华南农学院,成为我国著名农机专家邵耀坚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可均匀播种、播量可控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发明了水稻精量水穴直播机和水稻精量旱穴直播机两大类共15种机型,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泰国等6个国家推广,创造了一批高产记录,实现了他小时候“不用人插秧”的梦想。
工厂九年:机动喷雾机获奖 与农业机械结缘
罗锡文出生在湖南株洲,幼时在农村的生活,最辛苦的是干农活,插秧是最能代表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环节。罗锡文说,“双抢”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孩子们就跟着母亲到田间扯秧,吃过早饭后,又继续回到田里插秧。插累了,他站起来伸伸腰,妈妈就会在一旁说:“小孩子有什么腰,赶快插!”当时他想,什么时候不用人插秧就好了。
1970年,罗锡文从华中工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之后在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了9年,他对机械的改革和发明的天赋渐渐显现出来。在农机厂,罗锡文参加了10多种机器的试制,包括简易和面机、拉管机、铸管机、冲床、摩托快艇、发电机、插秧机和薯类打浆机等,他由此真正踏上了农业机械研究之路。
1978年,罗锡文研制的锦江18型担架式机动喷雾机获得了贵州省科技大会奖,这是他获得的第一个科技奖项。这年夏天,他带着这种喷雾机,请教了我国著名的“喷雾机之父”、镇江农机学院的高良润教授,随后又得到了在高良润教授的实验室实习的机会。
罗锡文对高良润教授的教育之恩一直念念不忘,“是高老师带我走上农机研究之路”。
技术创新:研发水稻直播机 播种实现“三同步”
1979年,罗锡文来到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成为我国著名农机专家邵耀坚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邵耀坚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试验土槽就是在他的指导下,由罗锡文、张泰岭和区颖刚三位学生设计的,在贵州加工后运回广州。建成的土槽可进行多种农机试验,这也是今天华南农业大学土槽实验室命名的由来。
邵耀坚教授曾收到一篇要评审的硕士学位论文,内容是水稻直播技术。自古以来,水稻种植技术有两种,一种是直播,即直接将种子播于田中,另一种是移栽,包括抛秧、插秧等。这篇论文引发了罗锡文对于水稻直播技术的思考。
罗锡文想,搞农业机械,就是要为农民实实在在做点事情。现在虽然有了插秧机,但工序还是比较多,能不能找到另一种方式,既能实现有序种植,又能减少工序,在这样的背景下,罗锡文提出了水稻精量直播的思路。
用机器播种,如何能做到与人插秧一样,均匀一致,且每穴苗数可控?罗锡文一是从机器优化设计,特别是从排种器入手,二是与农艺相结合,通过与农学家的不断交流,研发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和不同播量的直播机。
“这个排种器是播种机的核心。”在土槽实验室里,罗锡文拿起一个组合型孔式排种器,他告诉记者,上面均匀分布的圆孔就是“排种口”,水稻种子由于形状细长,要精确控制播量,实现每次播种1-3粒,设计难度很大。通过创新设计,罗锡文团队设计出了组合型孔、螺旋槽式和垂直圆盘气吸式等多种类型排种器,适用常规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等不同品种、不同播量的要求。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罗锡文团队研究成功同步开沟起垄穴播、同步开沟起垄施肥穴播和同步开沟起垄喷药/膜穴播的“三同步”水稻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技术,发明了水稻精量水穴直播机和水稻精量旱穴直播机两大类共15种机型,创建了“精播全苗”“基蘖肥一次深施”和“播喷同步杂草防除”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栽培技术。2017年,“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成果推广:一年跑八次新疆 “种田就像养小孩”
罗锡文团队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成果在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泰国等6国推广应用。创造了一批高产记录:在新疆三年亩产超1000公斤,在浙江连续四年亩产超800公斤,8个省亩产超800公斤,11个省亩产超700公斤,17个省亩产超600公斤。
罗锡文说:“我们设计的农业机械一定要被农民认可,才有价值,我们要做的是产品,不是实验室的样品。”为了在全国各地推广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罗锡文跑了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13年,为了试验示范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罗锡文一年中去了八趟新疆,为的是选地、播种和观察苗情。他一个人去还不够,还请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一起去,看看小苗长得“行不行”。罗锡文形容,“种田就像自己家养小孩一样,要经常看着才放心。”所以,每次出差回来,他首先要到地里看看,即使是晚上十一二点,罗锡文还让司机将车子开到田里,开着大灯照明,看看直播的水稻长得如何。
在罗锡文团队多年的努力下,水稻直播机技术如今在全国得到认可。“让我感到高兴的不仅是获得国家奖,更重要的是获得农民的认可,可以为我国水稻种植做贡献。十年前,我到一些地方推广,农民还持怀疑的态度。到后来看到我们直播的水稻长得很好,不但自己接受了这项技术,还会主动介绍给别人。”罗锡文说。
责任编辑: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