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为了答好学生资助这份民生试卷

2018-03-16 15:36:29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9月,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小学,孩子们准备吃营养午餐。 近年来,广西通过大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建档立卡贫困

育人是资助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2017年年末,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良性循环。

在河南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宋振看来,这标志着教育部“正式把学生资助工作上升到育人的高度”。

从事学生资助工作十余年,宋振见证了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从“助困”到“育人”的逐步完善。

他回忆,早期,首要问题是怎样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工作的重点是“助困”。彼时,有没有学生因贫失学、辍学,资助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是衡量工作开展好坏的主要指标。

“不过,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早已酝酿萌芽。”在宋振的印象中,从中央有关部委到各省市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以及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均把发挥育人作用作为创新和努力的方向。

在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主任陈征微的印象里,学生资助工作转型的一个重要节点是2007年国家新资助政策出台以后。当时,资助金额大幅提高,基本覆盖学生在校的基本生活和学习费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北京大学的学生资助工作初步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

资助育人在全国学生资助工作者润物无声的工作中慢慢铺开。

以1999年开始推行的助学贷款为例,作为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刚一推出就面临巨大的社会争议:学生们将来还不起怎么办?毕业之后“玩失踪”怎么办?赖账不还怎么办? 20年过去,一批又一批的借款学生走进校园、走出校园。他们的信用记录是如何书写的?本报记者调查五省份的还款数据表明,他们是值得信任的一代。

“资助育人工作理念首次正式提出、并作为新阶段核心任务在全国部署,是在2016年教育部召开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上。”宋振说。

他注意到,在这次会议上,资助育人成为新时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会议要求,学生资助工作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把资助工作落实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

在2017年召开的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上,资助育人工作被列为全年工作重点。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资助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时代的期盼。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前不久在媒体上撰文表示:学生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华中农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一学生宋明亮家庭经济状况不宽裕,从大一至今,他没有从家里拿过一分钱:助学贷款帮助他解决了学费;持续靠前的专业学习成绩排名,让他年年拿到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再加上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的收入,生活费也有了着落,甚至还解决了大三时去韩国做一年交换生的所有费用。

“有着与其他学生一样的锻炼、成长机会,视野开阔了,性格也更阳光开朗了”,这是宋明亮对自己的评价。被“本禹精神”感染的宋明亮,本科毕业后,曾去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区小学支教一年,“更能吃苦了,学会走出小我,更加关注社会,也更脚踏实地了”。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董晓蕾经常被那些历经磨难却自立自强的孩子感动得泪流满面,也从他们的经历中深受教育和鼓舞。她最激动的事情就是看到困难学生群体在成绩上居然赶超了非困生。

陈征微对此感同身受。“如果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境比较好的学生,存在‘起跑差距’,那么在人生这场马拉松比赛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提供营养支撑,让他们能够弯道超车。”陈征微说:“只有当这些受资助的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的公平竞争中胜出时,他们才能拥有最大的自信,这也是对于他们未来的最大保障。”

关键词: 学生资助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