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追忆最美教师李芳:岭上开遍呦,映山红

2018-09-27 14:44:48来源:河南日报  

插图 王伟宾把花给你,把叶给你把心给你,把爱给你把青春给你,把未来给你把生命给你,把希望给你一切都给你——一首关于李芳的小诗引子杜鹃花

当年教政治课的袁守格,是她最喜欢的老师之一。这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先是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再又放弃了安家省城的机会,来到相对偏远落后的信阳,从青春韶华,到两鬓染霜,一教就是30多年。

香樟旁、星空下,师生间有过几次类似的对话:

“老师,留在大城市,发展机会不是更多吗?”

深山里长大的孩子,对山外的天地,显然有着更浓烈的探知欲。

“你说的这个发展,对个人来说的确如此。”

“但是对你要从事的职业来说,对于一个个需要你来开启世界的学生来说,并不总是如此。”

“老师的使命和天职,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无论是早已退休的袁守格,还是依然坚守讲台的熊可书,这是他们共同的认知,更是毕生的实践。

时光流逝中,基因在传承,传统在赓续。

……

那是一张她在校园留下的剪影:身着黄衫白裤的少女,轻倚着香樟树。清秀的面庞上,眉梢眼角微带笑意,透出些许对未来的期待、自信、坚毅。

1989年9月,20岁的她以优异的成绩,从信阳师范学校毕业,来到董家河乡黄龙寺中学,掀开了29年执教乡村学校的第一页。

黄龙寺中学地处大别山腹地,翻过一座山头,就是湖北地界。

她来的时候,这里仅有一条长10公里、宽不足2米的崎岖山路与外界相连,是董家河镇最偏僻的一所学校。

当地人爱这样调侃:董家河离浉河区15公里,温度低3℃;黄龙寺离董家河15公里,温度再低上3℃。

山里没有电,到了晚上,只能点个小煤油灯备课、改作业;

不通班车,出行只能靠走路或骑自行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蚊虫成群,敏感体质的她,常常被咬出一个又一个大红疙瘩,又痒又痛;

学校缺教师,一个人就得包揽几个年级的多门课程……

上班头一个月,她去二姐家串门,说话间,脸上总是挂着开心幸福的笑。

“芳啊,都说你们学校条件不咋好,你看你都瘦了。”二姐有些担心。

“谁说的?我们学校有山有水,特别美!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很好,对老师特别看重!学校院子里还有三棵桂花树,校园里甜香甜香的,特别好!”

满满的爱,把苦酿成了甜。

在黄龙寺中学任教一年后,她被调到董家河乡中心小学,在这里一待就是15年。2000年的时候,中心小学更名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

2004年,丈夫代业明工作调到了谭家河,女儿代雨辰也考进了平桥区的初中,一家三口开始了“三地分居”的日子,周一到周五各自忙碌,周末才聚到一起。

像极了生命力顽强的映山红,一旦扎根就咬定青山,坚守着,绽放着,给大地带去无尽生机——

29年来,她始终没有离开过董家河镇,没有离开过乡村学校的讲台,没有离开过山娃们,直至春蚕丝尽,烛泪始干。

29年来,平时住学校宿舍,周末才能见到亲爱的家人,这样的日子她已经过了整整14年,5000多天。

外人不知道的是,作为一名资格老、表现好的公办老师,她毫不费力就能调到市区,“这些年机会不下十次”。

浉河区教体局推出了选调回城举措,在农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可以参加选调考试,同时按照在基层教学的年份,一年积0.5分或1分。达到一定的分数,就能调到城市学校工作。去年,区里回城的农村老师,平均工作年限为7.8年。而她29年的工龄,几乎是这个数字的4倍!

家人、亲戚、同学都不理解,各种话都说尽了:

“多分点时间给家里人吧,当好陪读,女儿上高中学习多紧张。”

“在这待到退休,还能待出个金牌来?”很多时候她只是笑笑:

“山里老师本来就少,我走了,谁带那些孩子?”

“城市不缺好老师,这里缺。”

“董家河人熟、地熟,感情深。每天看到山里娃儿的笑脸,我很开心。”

李芳在信师的同学聚会时,经常谈到现在一些师范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不从教”。乡村教师数量少、年龄大、素质偏低、流失严重,让老师范生们颇为忧心。

“给山里娃留住更多的好老师,我们有一点就做一点。”她总爱这样结束讨论。

二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班里的文艺委员对这份职业,感情不仅没有变淡,还越来越醇厚了。

在绿之风,每一个来学校实习的老师都愿意拜她为师,因为她特别耐心,总是不厌其烦、事无巨细地教他们怎么上课、怎么克服心理障碍、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怎么管理班级等等。

去年刚来上班的陈静老师,不会带一年级新生,有时候学生吵吵闹闹“弹压不住”,她就嫌自己笨,坐那儿生闷气。

李芳一看新老师的脸儿就知道咋回事。“不要急着讲课,要先搞好行为习惯教育。”她亲切地说,把培养行为习惯的“秘诀”手把手地传授过去。

知道她有能力,遇到难题,校长都会习惯性地找她商量。

去年,她接手了二年级三班的语文课,兼任副班主任。这个原本是同年级成绩最弱的班,不到一年,成了全校的尖子班。

二三班的班主任罗银森,也是她带的徒弟。俩人一块儿共事,学习上、管理班级上,怎么建立班规,怎么多树榜样,她倾心地教,他认真地学。

在几个“90后”同事那里,她有个外号:李妈妈。说起李妈妈,年轻老师们个个有话说:

李妈妈是个“热心肠”。

绿之风有很多老师,家都不在镇上,他们有来自市区的,还有不少外县的。周五下午回家,周一一早上班,是大家普遍的生活状态。为了让他们周一上班从容些,她总是自己开车,接上好几个同事,一起去学校。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

去年调到学校的杜丹丹,为了赶上班车,不耽误7点半升国旗,第一个周一五点半就起床了。

一到学校,气喘吁吁的她就接到了李芳的邀请:坐我的车,周一我接你来学校。这样一来,新老师可以节省一个小时,并不顺路的李芳至少得提前20分钟出门。

她的车经常是满员状态。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都说有了李妈妈,下雨不用怕路堵,下雪不用怕路滑。

李妈妈还是位“供应商”。

工作日里,很多老师都住在董家河镇教师公寓楼,两个人一间房,她也在这里住。几年里,她给宿舍添置了电视、冰柜,不大的房间满满当当,却也整洁温馨。

周一早上,她总是随车装一堆水果、肉、速冻食品等,搁到冰柜里。一到周末就把钥匙交给同事,让不回家的老师到她房间做饭、看电视,改善生活。

她喜欢花,更喜欢养花,在宿舍摆了一溜儿多肉植物。每天早上搬上窗台,下午出门前再搬回房间,她乐此不疲,照顾得很是精心。

别人养的大多一丢丢,她养的却个个碗口大。小姑娘们养不好就去找她讨教,每次都不会失望。

李妈妈更是大家的“大后勤”。

去年寒假前几天,信阳突降暴雪,气温骤降。几位家在外县的年轻老师赶不回家,她把自己的棉袄全部拿来,送给他们御寒。

一桩桩、一件件,一点一滴,事情再小不过,但对于同事,特别是新老师们,却是实实在在的帮助,是莫大的温暖与感动!

“李妈妈”——“90后”们跟她的女儿差不多大,这一声她们喊得发自内心,再亲昵不过了!慢慢地,这个称呼叫的人越来越多,很多老师的家人朋友也都知道。

面对大家的感谢,她总是笑笑,“不值啥”“举手之劳嘛”。

她的同学、挚友姜素梅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李芳身上,不仅有山乡女子的懂事体贴、会照顾人,更有资深老师对教师职业、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正如她有一次在微信里跟好朋友聊的那样:

“年轻老师是山区学校的希望。年轻老师们尊敬我,其实他们愿意到逛不着商场、吃不到大餐的山沟来,我更敬重他们,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从绿之风希望小学驱车,一路向西行驶20多分钟,就是当年她教书的地方,如今的黄龙寺小学。

山路蜿蜒,早年的泥土路早已被水泥路代替。路两边,茶树畦畦,粉墙黛瓦,山顶白色的水雾,与云层厚厚的天融为一体。

站在学校门口,眼前一亮!

硬化地面干干净净,图书室、乒乓球台、宿舍楼一派崭新,年轻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读英语;

放了学,几名老师有说有笑组织烧烤,住校的孩子们则排着队吃饭、洗碗。青春活泼的气息扑面而来,和想象中的深山学校大不一样。

黄龙寺学校14名老师里,12个人都是“90后”。35岁的校长朱阳阳,在学校里已经算年龄上的“第一梯队”。

说起李芳,他一连用了三个“特别理解”:“我特别理解她牺牲前以身挡车的举动。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每个好老师都会发自内心地爱学生,把学生放在自己前面。”

“我特别理解她坚守山村学校29年的举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看着建起来、长起来的,投入多少,就有多少深情。”

“我特别理解她对年轻老师爱护与鼓励的举动。山里娃们能不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看他们了。作为前辈、长辈,她想让他们留下,留得更好。”

周一到周五留在学校,周末返家,这样的日子朱阳阳也过了好几年。山路不好走,去年冬天下大雪,他陪一位男老师到市里打结婚证,下山到镇上,一步一滑,足足走了4个小时。

“平时照顾孩子都推给了媳妇儿,我很能体会师姐的那种心情。况且她是妈妈,她比我对家庭的愧疚更多,更重。”

朱阳阳还记得,出事前一个星期,她打来的那个电话。

“阳阳,下学期老师紧张不?紧张了你就说,我申请一下,带几个骨干老师去支教呀。”

正是桂子飘香的季节。

校园里,三棵桂花树依然吐绿绽芳。微风拂过,那个正值桃李年华、在树下捡拾桂花的女子,人们仿佛还能看到她那娇俏的身影,依稀听到她银铃般的笑声。

如今,黄龙寺小学的“90后”老师们,像20年前的她那样,穿梭在校园里、山水间,面容欢快,身姿轻盈。

一枝红杜鹃,点燃了满山映山红,熠熠夺目,如火如荼!

大别山的女儿,对党的感情很纯很深李芳的微信昵称是“繁星点点”。翻开她的朋友圈,有一条内容点赞最多。

那是4月21日,董家河镇中心校党总支组织党员参加徒步大会。不爱运动的李芳积极报了名,12.6公里的小马拉松,她坚持走完了全程。

她写道:“破了自己的纪录!”配上小企鹅蹦蹦跳跳的表情,发到了朋友圈。

代业明清楚地记得,妻子那天早上出门时的样子:

乌黑的头发别在耳后,越发衬出她白皙朴实的面庞清丽动人。一身运动装显得活力十足,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上十岁。

诸如此类的活动通常都放在假期举行,但代业明从来都很支持妻子参加。他知道,李芳骨子里信仰坚定,这是她充沛活力的来源。

四望山、老君洞,李芳小的时候,就经常来这里玩耍闲坐。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大别山精神、红色老区,在大山女儿幼小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我将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在信师读书时,她提交的第一份入党志愿申请书上,娟秀的字体清晰可见。

那个年代,像她那样申请六七次才入党很是寻常。红色的基因再加上文化的熏陶,她对党的感情有着特殊的纯与深。

1988年3月,李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时隔整整20年,她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当初的誓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

中心校校长杜明良,对李芳印象深刻。凡是支部举行的党员集体活动,每次都能看到李芳的身影。

农村党员党费收缴难,在几年前是个普遍现象。然而绿之风希望小学党支部的党费总是缴得最快、最全。每年李芳都是第一个到支部缴,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