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教育助力遵义驶上脱贫快车道

2019-01-11 16:39:41来源:中国教育报  

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也是黔川渝三省市接合部中心城市,现有人口800万,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1935年,红军长征在这

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也是黔川渝三省市接合部中心城市,现有人口800万,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

1935年,红军长征在这里转战3个多月,召开了彪炳史册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使遵义成为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的地方,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地方,党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重大问题开始的地方。

●2018年发放各级各类资助资金67953万元,受惠学生近73万人次

●近3年充实教师队伍9724人,其中特岗教师3476人

●近3年,实施教育工程项目2366个,总投资141.69亿元

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让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成了回得去的故乡。

汽车拐进花茂村,道路两旁的黔北民居即刻映入眼帘: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民居背后是溪水、农田和连绵的青山,虽是冬季,依然可以看到游客。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考察脱贫情况时这样感叹。总书记鼓励大家,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培育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2016年,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万元。此前外出打工是村里年轻人的首选,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乡,在家门口创业或工作。

对于这个转变,花茂小学校长王彦感受明显,她告诉记者,学校375名学生中留守儿童17人,比前几年少了一半多。如今,家长更加配合学校的工作,也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

花茂村是遵义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实干精神,遵义市把教育作为拔穷根的根本,助力脱贫攻坚驶上了快车道。

条件改善向短板最短处攻坚

走出遵义平正仡佬族乡野彪小学的校门,不远处,“大发渠”横亘在半山腰的绝壁上。

“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儿吃上了白米饭。”23年前,大发渠历经36年修建完工,河水第一次盈盈满满流进了大山深处的村子,从此,庄稼地有了水源,乡亲们吃上了白米饭。

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老支书、“时代楷模”获得者黄大发一辈子没念过书,但他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两次修渠中断,都是因为缺少水利知识,因此村里的学校一直是他的挂念。重教育,拔穷根,也成为这个省级深度贫困村乡亲们的头等大事。

平正仡佬族乡干溪福和希望小学校长徐国棋,已在乡村学校摸爬滚打20多年,亲历了乡村教育发生的点滴变化。

3层教学楼是村里最高的建筑,食堂一角废弃的木桌成为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的见证,操场的塑胶跑道于前年完工,教室里安装了班班通,学校有了计算机教室、功能室、科学实验室,体育器材配备齐全,学生不用自带被子上学,用上了统一发的床褥,宿舍还有了淋浴间和热水器。

遵义近年来积极争取各类资金,优先补齐深度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短板。近3年,遵义拿出13.3亿元加快实施“全面改薄”项目500余个。2016年起,全市投入8000万元实施学校旱厕改造计划,投入4.5亿元实施学前教育、城镇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项目建设,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初冬的上午,干溪福和希望小学一旁的干溪幼儿园食堂后厨飘出了阵阵香味,一个小时后,豆腐干炒肉末、小瓜肉末、萝卜排骨和牛奶端上孩子们的餐桌。

同一时间,位于遵义市播州区三岔镇的弘泰源商贸公司工作间内,工人们正忙着蔬菜分拣,这些打包好的蔬菜将在下午装车,送往200多所学校。

为让农村学前教育儿童在学校吃得饱、吃得好,2017年春季学期起,遵义启动8个集中连片县市农村学前营养改善计划,当年7万名农村学前儿童吃上了免费营养餐。2018年秋季学期,这一计划覆盖至全市所有农村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而以学校学生食堂供餐为纽带,遵义积极推行“校农结合”,搭建了学校食堂需求与贫困户农产品产销之间的桥梁。

弘泰源商贸公司总经理成骏介绍,2015年以前,公司采购的蔬菜主要来自云南、广西、四川等地,本地菜并不占大头儿。而随着“校农结合”的推进,本地蔬菜成了主要来源,2018年仅从本地贫困村和贫困户收来的蔬菜就有50多吨。

按教育“搭台子”、乡镇“结对子”、公司“出路子”的思路,遵义教育部门搭建起包含学校、合作社、种养殖大户、配送公司在内的产销信息平台,配送公司按学校的实际需求采购蔬菜肉蛋等农副产品,经检验检疫送往各学校。2018年以来,全市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近4.5万吨。

以往,农户种植的农产品苦于找不到销路,“不少白菜烂在了地里”,而“校农结合”订单式的模式,实现了农产品产销衔接,为学校食堂农产品需求提供了基本保障,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精准施策,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遵义市播州区龙坪小学特教资源室的白板上,工工整整写着“妈妈”两个字。该校帮扶了6名特殊孩子,这是老师教他们认识的第一个词。

6名特殊儿童中,有4名在龙坪小学随班就读,另外两名重度残疾的孩子采用送教上门的形式接受教育。学校成立了6名教师组成的送教组,一年多的陪伴后,罗晓涛老师发现脑神经损伤严重的罗明丹会笑了。

遵义是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之一。遵义市播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杨启勇记得,2013年学校刚成立时,接受送教上门的学生仅有10人。如今,播州区送教上门的学生数量已增至130人,定期参与送教上门的人员也扩展到了普通学校教师群体、医生、志愿者,“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让原本处于放弃状态的家庭看到了希望”。

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来,播州分片区建立了特教资源室,采用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特殊学校就读的形式,保障全区469名特殊儿童平等享受受教育权利。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如今,遵义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由2014年的89.9%提升至96.93%。

因“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已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从穷山沟到新的安置地,搬迁移民的子女教育需求随之而来。

距离播州区第九小学两公里的地方是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满足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求,2016年11月,播州区第九小学建成招生,解决了近100名易地扶贫搬迁子女的上学问题。

一列从安置社区到学校的公交专列开通,每天早上,五年级学生潘熙梦都会乘坐这趟公交上学,新学校的4层教学楼、假山、竖琴都让她感到新奇。

播州区九小为每名移民子女安排了导师,在学习和生活上随时帮助和引导孩子的成长。学校教师赵小珊辅导班里有两名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她告诉记者,通过家访深入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真实的成长环境,孩子逐渐对她敞开心扉,开始跟她说悄悄话,使得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更有针对性。

2017年,遵义开始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1+N”智力扶贫行动,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城镇困难群体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和留守儿童做到关爱全覆盖、零遗漏。

相比于一般教师,导师不仅要负责学生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还要充当学生的思想引导员、心理疏导员、生活指导员、成长向导员,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遵义近年来加大学生资助力度,2018年发放各级各类资助资金67953万元,受惠学生近73万人次,做到了应助尽助。其中,下达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资金14962万元,受资助贫困学生4.95万人次。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野彪小学近年来终于迎来了年轻教师。由于位置偏远,吸引不来新教师,野彪小学常年由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流动性大,教学质量不高,学校一直是远近闻名的弱校。

类似的改变也发生在同乡的麦博希望小学。如今,学校11名教师全部是90后特岗教师,平均年龄26岁,年纪最小的仅21岁,他们的到来改变了原来缺少公办教师的状况。新的教师周转房建成了,教师每人配备一台办公电脑,改善了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

农村教师引不来、留不住、结构不合理,长期困扰着遵义农村教育发展,为解决这一症结,遵义集中力量扩充乡村教师队伍。

2015—2018年,遵义共招聘特岗教师4300余名,全部安排到乡村学校任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音体美教师。在特岗计划招考中,遵义各地还专门拿出一定指标提供给贫困家庭,2018年招聘的1067名特岗教师中,就有62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

为让乡村教师快速成长、有所收获,遵义将各类培训向乡村教师倾斜。近4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教师培训经费4100万元,年投入从2015年的800万元提升到2018年的1200万元。在国培、省培中,乡村教师占到培训总人数的60%。优先安排深度贫困地区教师参与北京、上海等地区交流合作项目。

与年轻教师一同来到乡村学校的,还有城区优质学校的教师们。

2017年,播州区第六小学教务主任李虹龄选择来到最偏远的洪关苗族乡长寿长乐希望小学支教。曾经在村小工作过十几年的李虹龄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村小唯一的“高科技”东西就是一部电话,现在无论是村小还是教学点上,班班通、实验室、功能室、图书室已成为标配。

办学条件提升的同时,让李虹龄最担心的还是乡村学校的师资。“教师的年龄结构呈现两个极端,90后特岗教师缺少经验,年龄偏大的老教师教学方法传统。”

如何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是李虹龄到校后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她带领教师在开学前制定教研计划,研读国家课程标准,一起备课、评课、说课,开展课堂技巧的辅导。半年来,教师间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

2015—2018年间,像李虹龄一样的支教教师有1000余名,他们深入遵义33个贫困乡镇中小学,指导乡村教师的教学。同时,这些贫困乡镇的部分教师也会到城区学校交流学习。

记者来到野彪小学时,播州区第一小学语文教师田洪艳正在给野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上想象作文课。田洪艳是第二次参与送教,与2017年相比,“孩子们眼神中透露出的求知欲特别强,也更爱与人交流了”。

遵义以城区学校为龙头,以“名校+弱校”、名校办分校的形式,探索集团化办学,带动提升集团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野彪小学与播州一小是结对帮扶校,每月播州一小的两名骨干教师都会驱车100多公里,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递给野彪小学教师,并针对学科教学问题,立足小、精、实用原则,组织教研交流活动。

“从2017年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学校的管理更健全,教师的一日常规更规范,教学质量明显提升。”野彪小学校长吴良建说。

扩大职教扶贫“造血”功能

刚接手学校新组建的精准脱贫班时,凤冈县中等职业学校党总支副书记祝强感到压力很大。

这是一个45人的班级,由于专业原因全是男生,学生家庭贫困,成长环境复杂,单亲、留守儿童多。刚升入中职,学生对未来充满迷茫,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差。

祝强把大家召集起来,一起制定班规和班级口号,开办兴趣社团,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学生乱扔垃圾的习惯改不了,祝强便鼓励大家变废为宝,为班级活动积攒经费。

2018年春天,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凤冈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组建了精准脱贫班,并与贵州、重庆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签订就业协议,冠名“海尔班”,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海尔就业。

为让学生认识企业、明确职业发展规划,学校专门组织学生到海尔集团遵义分公司参观,了解岗位技能需求,建立自己的目标和期望。

“我们给贫困学生提供了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目的就是通过保障就业实现脱贫的目标,并且在师资和班级管理上进行倾斜,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凤冈县中等职业学校副校长李睿说。

2017年开始,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遵义在全市中职学校开办订单式精准脱贫班,至今已招生1780余人。在精准脱贫班就读的学生不仅全免费,并且在校期间就可与企业签订意向就业协议,提前明确就业去向和薪酬标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就业。

为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真本领,凤冈中职根据专业开设情况积极引企入校,先后引进了汽修厂、服装厂、电商公司、机械加工厂等企业,使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实体企业入驻学校,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生不出校门就可学到一线技能。

除了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遵义积极发挥高校在人才培训、智力帮扶、学生支教等方面对口帮扶贫困地区的能力,扩大扶贫的“造血”功能。

例如,发挥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及附属医院的资源优势,为贫困地区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为贫困地区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与贫困县开展多种形式合作,鼓励高校在贫困地区设立科研基地等,推广农业产业技术,培育新型农民和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凤冈中职汽车机械工程部部长张泉负责为贫困村教授农业机械以及乡镇企业微型设备的维修维护,他告诉记者,培训的课程内容接地气,上课也在田间地头进行,目的就是为了让农民学到人人学得会、拿来就能用的真本事。(王家源 陈世兵 任忠强)

关键词: 教育 遵义 脱贫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