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资讯!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创新

2023-04-21 10:40:50来源:新民晚报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协主席丁申阳草书作品上海市书协副主席张伟生行书作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协主席丁申阳草书作品

上海市书协副主席张伟生行书作品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发展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滋养。反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也需要不断发展创新,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进行自我革新,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从而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书法文化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艺术创造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典型的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与艺术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创新。当前,在中国书法的作品展览、编辑出版、书法评论和书法教学等领域中,我们需要不断克服一些不利于书法文化传播、传承和创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主管部门、书法从业者、媒体和公众等多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推动书法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发挥书法文化传播的正向功能

书法文化传播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承载着文化、政治、宗教、传承、审美和教化等功能。历史上,书法在我国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朝代变迁亦对书法风格的形成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当代,全国书法工作者强化思想引领,记录时代发展,坚守人民立场,“不断沿着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正确道路,为时代创作、为人民书写”,很好地发挥了书法文艺创作与传播的正向功能。

随着历代书家的实践和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艺术延伸至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展现出独特魅力。步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书法传播的功能涉及文化传承、娱乐、审美、教化、民俗、经济、养生、外交、装饰、表演等许多方面。书法不仅是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也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文化产业。在大力推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全民重视健康生活的今天,书法的养生功能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同时,当前书法文化传播在功能认知和发挥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过分强调书法的审美、表演、娱乐和装饰等功能,而忽视了书法的教育功能、修身养性的功能等。赓续书法传统,应该对书法传播的功能予以正确看待和充分利用,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实现均衡发展。

重视书法文化的人文内涵

今天,我们打开报纸、电视、手机或者电脑,专业机构与自媒体发布的各类有关书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其中绝大多数聚焦书体演示和技艺讲解,尤其是各种书法展览,在书法技艺和表现形式上搞得丰富多彩,而对其蕴含的思想内容或者透过书法技艺和形式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没有足够重视。比如,有一些大型书法展览,其中展出的书法作品因为文字较多或者本身没有完善的释文服务,导致观者看不懂或是对本来烂熟于心的书法作品内容对不上号。这样,参观结束后观众脑子里龙飞凤舞的“纸墨”形象很快就会消失,传播效果没有发挥出来。这种现象在出版的书法碑帖以及其他书法作品里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好多碑帖书籍的页面上甚至没有释文,更无内容解读,大多碑帖只是对单个文字的技艺讲解和笔法章法解读。这一点值得更多书法从业者重视。

中国书法自古至今产生了无数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书法演变从上古符号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石鼓铭文、金文,再到秦代大篆、小篆、隶书,直到东汉、魏、晋的章草及真书,最终演变成行书和今草,此后各种书体历经隋唐宋元明清乃至现当代不断发展演变,其中涌现出的优秀书法作品都是思想内容和形式的俱佳表现,或记事纪实,或状物抒情,或议事论理,无不饱含人文关怀和崇高精神。从古至今,各朝各代优秀书法作品,传递的不仅是美感,更传递了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不断绵延发展的见证者、记载者和传颂者。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名氏书的《张猛龙碑》、柳公权的小楷《九疑山赋》、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文采和书法的天合之作。以颜真卿为例,其书文极具史料和艺术价值。他一直坚持“书以载道、文以铸魂”,其作品都灌注了丰沛情感和刚毅之气。他的《祭侄文稿》通篇文章情怀激烈,书法气势磅礴,一气呵成。颜真卿书法点画之间透露的义气豪情、利国爱民等人文情怀和精神,当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优秀代表。今天,我们在书法文化传播中尤其不能忽视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

“我国书法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部分,‘人文精神’是其文化中的精华,故而书法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传承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书法传播具有多个向度,其中“文化的向度”越来越引起重视。我们临摹碑帖,在墨香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气息,从一笔一画之中感受到古人赋予这文字和文章的精神,得到生命的洗礼。书法传播要注重对其思想内容的解读和教育,比如对出版的碑帖拓本要加强校对,深入挖掘,在历史背景和内容主题上多下功夫,再辅以书法艺术风格的解读。书法展览中,作品旁边要附上释文或有关内容资料背景的二维码,以方便手机读取,使观众在提高艺术技巧和风格欣赏水平的同时学习书法知识。总之,进行书法文化传播,在突出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人文价值。

树立正确的审美倾向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书者开始背离书法传统搞创新,结果出现一些“丑书”和“乱书”现象,由于不乏书法大咖参与,一时莫衷一是。在这种所谓创新大潮中,故意抓人眼球者有之,标新立异者有之,抛开书法搞行为艺术者有之,浑水摸鱼者亦有之。在这种“创新”驱使下,书法出现了“非汉字”“天书”“射书”等乱象。艺术创作要形成自己风格,坚持书法创新也没错,但“走入误区的风格”和“走错方向的创新”是需要警惕和制止的。

克服书法传播中“以丑为美”的不良倾向,需要圈内圈外共同努力。对于书法创作者而言,有学者提议:“要‘回归经典’,向经典法帖学习;要‘走进魏晋’,走进雄强的魏碑,走进王羲之飘逸的晋帖,感受其中文化底蕴;要‘守正创新’,时刻牢记在优秀传统书法基础上开展创新;要‘正大气象’,克服‘浮躁之风’。”对于文化管理机构,应出台相关措施,规范和监管市场行为。对于媒体而言,要帮助大众提高书法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有争议的“丑书”应慎重对待,提高识别能力,给大众以正确的审美导向,不能为了话题度与流量盲目宣传“丑书”。书法创作上的创新不能抛弃书法传统的笔法、章法和审美意趣。

倡导书法文化的多元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途径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以外,还有新兴的网络自媒体,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短视频、音频、直播,等等。此外,具体到书法传播,还有展览、论坛、课堂教学等传播形式。多样的传播主体与传播渠道,大大促进了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播。

社交媒体传播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主要带来两大变化。一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成本几乎为零,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并彼此相连,信息传递效率以指数级增长。二是传播主体和受众关系链的变化。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更容易跟有共同爱好或利益相关者进行连接,形成一个虚拟社交网络,人们倾向于相信并传播圈子内部流通的信息。然而,由于书法审美颇有门槛,又囿于不同派别艺术风格特征的分野,所以容易出现“小圈子自嗨”的现象。书法机构、书法大咖和大众传媒组织等在多年的书法传播活动中形成了各自的拥趸,粉丝群内部“抱团取暖”,而不同团体间缺乏交流,这不利于书法文化的广泛传播。

中国书法文化传播要着重打击自吹自擂的虚假、误导式传播,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要兼收并蓄,多元发展。媒体与自媒体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审美导向,秉持严肃科学、理性公正的艺术良心,坚守中国式的艺术价值判断,甄别良莠、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形成有利于书法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普通书法爱好者作为传播受众,也应提高自身书法文化素养和媒介素养,在种类繁多的书法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中获取更多高价值的、有用的信息。

增强书法文化传播的持续性与针对性

在传播学理论中,韧性传播是指传播主体为达到传播意图和效果所采用的一种持续的传播行为和过程。与此相对的,间歇传播是一种非持续性但整体上仍具有延展性和趋势性的传播行为与过程。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书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承和弘扬书法文化需要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共同发力。

书法文化传播需要久久为功。中国书法文化传播想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一是要深刻把握韧性传播的过程连续性、行为持久性和目标稳定性等特点,把握间歇传播过程的间歇性和目标的相对灵活性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两种传播形式;二是要强化传播主体力量,充分发挥传播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传播理论为指导,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书法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书法文化的认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线性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全面。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表示:“书法文化传播无处不在,书法受众大幅增长,书法交流正在走向世界。”在这一背景下,书法行业从业者要正视中国书法文化传播中客观存在的一些误区,积极发掘中国书法文化的艺术价值与传播价值,真正当好中国书法艺术的践行者、评论者和传播者,推动中国书法可持续发展。

(作者:邱曙东 系上海报业集团高级记者、上海市闵行区书协会员)

【参考文献】

①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十年成就纵览》,《中国艺术报》,2022年10月18日。

②代晴:《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美与时代(中)》,2018年第11期。

③李逸峰:《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三个向度》,《书法》,2015年第11期。

④李建军、刘会强、刘娟:《韧性传播与间歇传播:国际传播的新视角》,《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