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 > 正文

首届相声小品大赛收官 姜昆鼓励选手从小圈子走到大社会

2018-10-11 11:33:31来源:北京晚报  

10月9日晚《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决赛落幕,第八场选手的最终得分和最终比赛结果将在10月12日的颁奖晚会上揭晓。八天的比赛中出现了不少

10月9日晚《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决赛落幕,第八场选手的最终得分和最终比赛结果将在10月12日的颁奖晚会上揭晓。

八天的比赛中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新人新作,许多作品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或直抒胸臆,或见微知著,或辛辣讽刺,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传递了正能量。第八场比赛当晚,小品组评委巩汉林勉励每一位选手:“有生活的作品才有温度、有道理、有逻辑、有自信。如果你爱小品,就要善待它,如果你爱相声,请不要伤害它。”并寄语每一位选手:“坚守底线,宁缺毋滥。”看完所有的比赛后,小品组评委蔡明感触道:“作为喜剧人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心里守着对喜剧的热爱,也守着观众们的期待。”她同时勉励选手们:“请保持一颗童心,心里有爱,作品就是温暖的、阳光的、美好的、充满希望。”

相声组评委姜昆则较为犀利地指出:“八天的比赛里,有五部作品是描写相声演员自己生活的故事。虽然离自己的生活近了,但离百姓的生活远了。”他提醒各位相声演员,不是自娱自乐的文艺爱好者,应该是有着文化传承、担负社会责任的文艺工作者,并勉励演员们“关注百姓生活,从小圈子走到群众的大社会中去。”赛场外姜昆接受记者采访,对新时代相声的发展,提出了“三新”、“三敬”。

相声不是耍贫嘴逗乐儿

身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对参赛选手和新时代相声演员们提出希望,气质新、语言新、表演方式新。他解释说:“气质要新,侯宝林先生就最早提出了雅俗共赏,随着社会的发展,市井气息的东西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气、新的精神面貌;语言要新,诸如‘你别挨骂了、没听说过、呸’很多这种语言在过去的相声语言当中是存在的,但现在一定要在自己的语境上有反映新时代的表达方式;表演方式新,过去我们表演老太太时,吧唧嘴里面牙都没有了,现在的老人家们都很注意保护牙齿,尤其是在城市里面,老人家假牙也好、种植牙也好,过去那种老态龙钟的样子已经很少见了,所以这种旧的表演程式,也应该逐渐消失,不应该在我们的表演之列。”此外,姜昆认为相声还要有“三敬”:对观众有敬爱之情;对舞台有敬畏之感;对艺术要有敬业之恭。他说:“别当玩儿似的,俩人耍贫嘴只要把人逗乐了就行,这就降低了标准。相声既然是语言的艺术,那就是要千锤百炼。过去我跟马季老师一起去深入生活,一去就是一个月、两个月,创作过程中非常考验我们能不能耐得住静心,能不能耐得住内心的孤独。今天这事儿、明天那事儿,参加这个活动、那个聚餐,能不能把这些应酬都去掉;能不能经得住在艺术实践当中反反复复、千锤百炼、一遍遍拆解辨析的折腾,去打造精品,这个我觉得才是应该做的。”

只求针砭时弊是误区

众所周知,姜昆的成名作《虎口遐想》是一段针砭时弊的相声佳作,2018年春晚上,他又创作了《新虎口遐想》,延续针砭时弊的风格。在本次比赛中,也有一些相声作品,对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比如,陈印泉和侯振鹏表演的作品,还有《如此师徒》等等。但接受采访时姜昆提出,时代不同了,相声针砭时弊不是看老百姓对哪些东西不满意、发牢骚,就用相声语言来替群众撒气。在本次比赛中,也有一些相声作品,对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姜昆认为相声要做到针砭时弊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这里存在一个创作误区。他说:“过去写的相声,那是在刚刚冲破思想束缚和禁锢的时候,大家伙儿说‘你们相声好,讲了咱老百姓想讲而不敢讲的话’,可是我们老百姓现在是畅所欲言。所以,我们的创作不能够进入一个误区,一创作就一窝蜂地去找热点、找不足,看看老百姓对哪些东西不满意、发牢骚。相声作品不应该是情绪上的出气筒,而应该是精神层面的欢乐剂。否则,就只是满足一时的痛快,缺乏对生活深刻的挖掘和思考以及引导和引领。”

在姜昆看来,相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他不提倡简单将相声分为讽刺、歌颂两个类别。相声擅长讽刺,但歌颂也不能偏废,相声艺术的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娱乐的功能,也有教化的功能;既有普及知识的功能,也有展示技巧、才艺的功能;既能引发人联想和共鸣,也有简单的娱乐让人感到欢愉。光强调讽刺就会走偏,就会影响相声艺术功能的丰富性。

博士相声还需加强技巧

《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入围决赛的选手不乏久已成名的相声演员,而更为抢眼的是一对业余选手,来自上海交大的博士夫妇,然而在比赛中,他们的得分并不高。言及于此,姜昆点评道:“上海交大这对相声博士夫妇,从他们一开始说喜欢相声我就表示过支持,但正如大家在舞台上看到的,他们从热爱相声艺术到熟练地掌握相声,再到娴熟地表现出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们的作品我几乎都看过,相较于一般的作品,他们的相声在取材、构思上都有过人之处,但离真正优秀的相声作品,还有距离。同时,两人属于很特别的现象,需要业内人士的支持,鼓励他们将文化底蕴转化到实用的演出技巧之中。”

在姜昆看来,如今是一个多元的社会,谁是专业谁是业余,没有一个准确的界限。大学生走进文艺队伍本不该成为抢眼的新闻事件,但对于相声这种起源于街巷的市民艺术,高等院校的高材生走进来就成为一个新鲜事了。在20多年前,中国相声队伍只有一个大学生,那就是夏雨田(代表作《女队长》),在当时是家喻户晓的新闻。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挽救市民相声不被低俗表演拖累,侯宝林、孙玉奎等结识并接受了老舍等文人学者的指导,净化、加工、整理传统作品,编写反映新生活的新作,使相声获得新的生命力。延续到后来,马季先生曾在此前的大赛中看到清华大学研究生参赛,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希望大学生能走进相声队伍,将其发扬光大。

相声创新不能不讲规矩

最后,在老生常谈的相声创新问题上,姜昆强调即便是网络时代,也不支持把相声分为主流和非主流。他说:“大家关注相声,但是我不能用这种提法来降低艺术标准,艺术好坏的标准就有一个,这种标准是不能降低的,所以不能够说主流的标准就高,非主流的就可以不高,不可以这样。相声是很讲规矩的,尤其是老前辈,他们在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上,把我们相声艺术打造得能够让大家喜欢,他们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我们不能走回头路。”

决赛中,有选手的相声大褂上印了斗大的汉字,被评委点评为太过喧宾夺主。对于年青一代相声演员打破一些传统相声表演传统的行为,姜昆同样不支持。他解释其理由:“比如‘大褂’这个问题,它是有规矩的。相声是‘相面之相,声音之声’,你穿那个大褂就又露了一张脸。花里胡哨的东西会喧宾夺主,语言艺术你不听语言,没有前因后果,你怎么去欣赏它的艺术?再有,说得不好听就是功夫不够行头来凑,这也是不行的,就是大褂卷袖来讲也是有规矩的。其实,相声演员的服装经历过时代的变迁,包括:军便服、中山装、西服……在咱们相声的舞台上,真的要老传统回归大褂,你就一定要讲究。就像有人写毛笔字,你说自创字体?那就是无知,王羲之、赵孟頫、颜真卿的书法人家已经都研究透了,您的出新不是出新,是出丑。” (本报记者 金力维)

关键词: 大社 姜昆 相声小品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