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正文

姜文:电影的英雄,生活的孩子

2018-06-21 10:48:11来源:解放日报  

韩浩月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的导演姜文,把对生活、对往事无法达成的和解,转化为他拍摄电影的能量,它让姜文保持着创作

韩浩月

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的导演姜文,把对生活、对往事无法达成的和解,转化为他拍摄电影的能量,它让姜文保持着创作与感受的敏感性,如此,才会有独一无二的姜文。

1

在北京,经常有人谈到姜文。比如某位业内资深的媒体人,会在一场私人聚会上,突然很神秘地说,姜文约我去谈电影了,我很有可能去给姜文当编剧。

结果通常是这样:姜文的确约他去谈电影了,也的确发出请他当编剧的邀请,但在谈过几场之后,此君发现自己的创意在姜文面前再无闪光之处。所以业内有句戏言,“被姜文用过的编剧,都变成了药渣”,由此可见姜文对于剧本的在意程度以及博采众长的能力,都超过了不少人的想象。

众多与姜文谈过剧本的人,有一些名字的确被打到了大银幕上,成为署名“编剧”。但姜文的电影,署名“编剧”再多,观众都记不得那些名字。姜文的能力在于,他可以把一部电影,完完全全地贴上他个人的标签,看几个画面,听几句台词,你就能感受到姜文的荷尔蒙味道。

“演员要是能再腌一腌就好了。”“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这是姜文送给另一位名导的两句话。

2

四年一部,是姜文导演电影的大致规律。继2014年的《一步之遥》后,2018年的《邪不压正》 定档7月13日。《一步之遥》 票房不甚理想,但没人对“姜文”这个品牌产生怀疑,很多人都期待姜文能通过《邪不压正》打个翻身仗,口碑与票房双赢,为国产电影正名,为“烂片打不赢好片”提供一个案例。

除了影片宣传期,姜文很少接受采访。姜文爱怼记者是出名的,这让记者们对他又爱又怕。但不少姜文的朋友都说,其实他是个羞涩、内向的男人,怼人有时候只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紧张。大牌导演也会控不了场?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导演姜文”和“普通人姜文”,的确有很大的不一样。

前不久,姜文接受采访。这恐怕是第一次有著名的公众人物接受采访时,要背对着摄影机。

背对摄影机,让姜文有了安全感。

有了安全感的姜文,迅速找到了自己的话语模式,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对话:

问:“危险会给一个时空带来特别大的魅力。你把自己陷入过某种危险的状态吗?”

姜文:“我每天都在危险当中。”

问:“那日常的危险是怎么样的?”

姜文:“起床。”

访问者在知道自己上当之后已经晚了,姜文成功地把他带进了他戏谑的、拥有轻度嘲讽意味的思路。但在“戏耍”之后,姜文并没有表现出得意,姜文只是在确认,他仍然在主导着这场谈话的节奏与方向,如同他在片场上所做的那样。

或是出于某种“回报”心理,在接下来的谈话当中,姜文也真诚地袒露了情感的脆弱一面。

采访者问姜文,你这么多年遇到最大的失败是什么?姜文把话题转向了母亲,“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

给母亲买房子,她没表现得多高兴,不去住。当年考上中戏,给母亲看录取通知书,母亲却啪的把通知书扔在一边,说:“你那衣服还没有洗呢,别给我聊这个。”

55岁的姜文,谈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时,已经可以做到控制情感,不感伤,不颤栗。可是他在电影里却说道:“我还是个孩子呀!”

3

在姜文电影里,经常出现有关孩子的描述。《阳光灿烂的日子》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孩子气纯真的电影,里面的独白,更是以孩子的口吻说出,“慢着,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搅到了一块儿……”“我悲哀地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头脑混乱,真伪难辨。”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有一句台词:“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谁是阿廖沙?这个名字出自高尔基的《童年》,在原著中,阿廖沙是个孤儿,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姜文饰演的老唐、房祖名饰演的李东方、黄秋生饰演的小梁,都是缺乏父爱的“阿廖沙”。姜文在该片所传递出来的孤儿困境,也容易让人想到他童年所缺乏的母爱。

到了《一步之遥》的时候,一些影评人不约而同地关注到,舒淇饰演的完颜英向姜文饰演的马走日求婚的那一幕,马走日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说了一句:“我……还是个孩子啊!”这句台词被赋予了诸多的解读,通常影迷们会觉得,这是姜文对童年情感的不解与追问,也是他拒绝成长的标志性宣言。

于是,从情感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姜文在制作电影、宣传推广、面对公众时的话语与姿态,便不难理解他的“任性”。“任性”是为了被看到,如同一个孩子拿弹弓打碎了一个玻璃瓶,他期待的是表扬而非批评。一直期待得到更多认同的姜文,回击批评的方式是“更加任性”,他成了电影的“英雄”,却一直不改生活的“孩子”本色。这样内外矛盾甚至内外交困的他,反而成为导演姜文的魅力之一。

4

“电影里如鱼得水,不拍电影的时候,回到现实,面对的依然是跟十几岁的时候一样的困境。”同样是在与访问者的对话中,姜文很诚恳地表达了他在当下现实生活里仍未摆脱的麻烦。

他坦白的是自己内心的伤痕,无数中年男人为之唏嘘感叹,是因为姜文的困境,也是无数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的困境。可惜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胆量与勇气,说出那些让自己不愉快的原因。

姜文把对生活、对往事无法达成的和解,转化为拍摄电影的能量,他通过虚构的人物在银幕上的奔跑与呐喊,与童年与青少年时那个不被母亲接纳的孩子进行讲和。这个漫长的过程不会结束,那股野蛮的能量甚至仍然在生长,它塑造了“英雄”姜文,因为它让姜文保持着创作与感受的敏感性,如此,才会有独一无二的姜文。

关键词: 姜文 英雄 孩子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