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正文

真“鲶鱼”与假“鲶鱼” 被困住的新能源汽车“资质门”

2018-03-27 14:02:14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这是一场投入巨大、关乎生死的豪赌。已入局的,朝兢夕惕、马不停蹄,绝非高枕无忧;未入局的,心急如焚、忐忑不安,只能竭尽所能。这是一场

国新新能源汽车公司的申报单位是江苏奥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早先曾以“投资年产2万辆碳纤维轻量化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申报,但未通过。“经整改后,我们再度申报,专家审核后认为符合要求了,但非常不巧因资质暂停审批而受卡。”国新公司负责人叹了口气。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康迪和国新是江苏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点扶持企业,项目投资巨大,现因核准长期搁置,企业和地方都产生了较大损失。”可以预想,如果继续搁置,势必错失宝贵的政策红利期。“这种遗留性问题如何处理,政府的确应该尽快给企业一个说法,以停审为由拖着也是一种不作为。”这位人士表示。

真“鲶鱼”与假“鲶鱼”

客观而言,暂停核准也是发改委基于多方因素的无奈之举、必要之举。“刚开始定条件时电动汽车技术水平普遍较差,很多专家认为已经定得比较严格,门槛不低。结果发现,技术水平提升的速度比想象中快很多。资本的不断涌入、地方政府的背书,催促了规模迅速扩张。”王秉刚谈到,“这就导致批得过快过多,仅2017年前5个月就有9家入围,且其中一些水平不是太高,同时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

综观拿到资质的15家企业——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及江淮大众,多数有传统整车企业背景,其余则是供应商、车辆设计公司或低速车公司的转型,每家背后几乎都有地方政府的身影。这15家总体创新力度不及预期,且目前仅有少量的5家企业进入工信部产品公告可以挂牌售车。这与当初政府所期望的“放几条鲶鱼,让这池水搅活”还有些差距。且这15家的总产能已近百万辆,倘若再算上仍在排队申请资质的百余家,以及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规划,与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00万辆的预期相比,产能储备超标无疑。

将负面声音推向高潮的,是河南速达的获批。这家所谓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曾经负面缠身,贴有“僵尸车企”、“变相民间集资”、“未批先建”等标签。这张“准生证”的发放引来大量非议,也给发改委带来一定舆论压力。

2016年6月4日,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其中提到“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技术要求和生产准入规范条件,鼓励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能力和技术水平”,释放出提升准入门槛、进一步严格审批的信号。

“政府部门的意图我们理解,但不能因为前面15家的不如意,就否定或耽误了后申请者。这对我们不公平。”一位不愿具名的新造车企业负责人对《中国汽车报》记者说。

两难的监管命题

一方面是政府引导理性投资的好意,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紧抓市场机遇的需求,其背后也折射出一个长久以来的行业难题:是严进松管,还是宽进严管,抑或是严进严管?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节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殷承良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政府设立门槛与准入条件,从有序管理的角度上来说有必要性与合理性。”在他看来,“门槛”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市场寻租或权力寻租。

在国内,有不少诸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等在内的专家、学者认为,放开政策准入条件、加强事后监管,才能在汽车迈向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的浪潮中激发出市场活力,否则按照当前严进宽出的环境,将难以培养出真正的“鲶鱼”企业。“许多国家都没有设立门槛,他们的特点是轻松准入、严格执法,最后走向了一个良性循环,尽管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鱼目混珠,但可以通过市场行为慢慢淘汰,比如强调后续严格的法律监管和市场作用,这也会让投资者在前期不敢乱投资。”殷承良说。

王秉刚认为:“美国是投产后进行严格考核与监督,中国的管理模式是先认证、后生产销售,没有通过认证就投产是违法的。中国有一定的历史与国情,在新能源汽车投资领域不可能猛然发生太大改变。”他同时提到:“政府应该重点在安全、能耗、排放等方面加严管理。”

时间表难以推断

资质核准何时重启,如何重启?这已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待解之题,也考验着企业的耐心。

“有的企业问我怎么办,我认为不如先做起来,找有资质的企业合作,在合作中吸取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经验。相信如果质量和市场反响好,早晚会拿到资质。”王秉刚说。

当《中国汽车报》记者近日向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询问何时重启资质核准时,这位官员并未作出明确回答,却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为什么非要自己申请资质呢?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销售产品。”

事实上,自2017年下半年起,一部分新造车企业,在宣布首个产品即将落地的同时,也纷纷采取了“合作生产”策略。但在大多数企业看来,“借腹生子”绝非长久之计。跨越“资质门”,依旧是它们心中的头号目标。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松泉向《中国汽车报》记者分析:“从目前情况看,收购现有燃油车企业也是一种可行办法。”今年初,新造车企业中的代表威马汽车,正是通过控股中顺汽车的方式,曲线获得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中国汽车报》记者获悉,今年两会期间,发改委对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的“请尽快重启新能源汽车许可审批”建议予以答复。答复中发改委明确了两点信息:一是正在清理规范新能源汽车投资,使行业有进有出,避免过热。二是待《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修订发布后,尽快办理。

毫无疑问,“清理规范”与“修订发布”两大事宜,都需要时间。如今核准暂停已近一年,接下来还需多久,难以推断。

眼下,最牵动人心的,就是这张未知的时间表。对企业来说,除了加紧产品研发外,早日迈入“资质门”是最重要的事。

有多少企业能否真正把握住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外资品牌产品大举进入之前的“窗口期”和“机遇期”?那些满腹焦急与委屈的企业能否如李克强总理所要求的“最多跑一次”?此时此刻,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清理规范”与“修订发布”,不仅关乎企业命运,牵动产业发展走向,也考验着政府主管部门的公信力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