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资讯 > 正文

十大央媒聚焦永康锡雕馆、芝英“半面街”、大陈创匠工坊 看非遗如何“撬动”乡村振兴

2018-06-14 08:08:02来源:永康网络电视台  

这花纹,这雕刻,实在是太棒了!10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等10来家中央媒体齐聚我

“这花纹,这雕刻,实在是太棒了!”10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等10来家中央媒体齐聚我市,采访“非遗传承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精彩案例与有效做法。

□记者高婷婷

浇制锡板、花样、裁剪、焊接……无数次敲打,小半天的精雕细琢,一块普通的锡片逐渐成型,经由锡匠的一双巧手,变身一个个精巧的锡罐,一盏盏精致的灯台,一幅幅精美的锡画,走进千家万户。

在一座城市的变迁中,五金文化并不少见,但真正将五金做成标志,融入一方精神却不多,我市就是其中之一。我市历史底蕴深厚,黄帝铸鼎,春秋铸剑,汉造驽机,唐铸铜铳,五金文化源远流长。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勤劳智慧的永康人民解放思想,奋发图强,创造了闻名遐迩的“五金之都”。我市素称“百工之乡”,有着众多的传统五金工匠,他们常年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民间民族文化多元多样,丰富多彩。

永康锡雕馆盛一原传习所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似乎从未断过。古时候,永康锡匠的行当比较简单,一副担子,一头是风箱,一头是炭炉。锡匠总是走在路上,哪里有生意,他们就在门道里或是街边空地上撂下担子,这边生炉子熔锡,那边就开始敲打。他们不会在一个地方久留,眼看没生意了,便继续到下一个村庄去。这种走街串巷接活的方式叫做“行担”。盛一原是我市最后一批经历过“行担”的锡匠之一。

上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手工锡器逐渐退出了市场,民间锡雕艺人青黄不接,永康锡雕一度濒临消亡。“薪火相传辟新径”,盛一原将现代焊接技术应用到打锡上,实行“机器换人”,传统锡雕实现“华丽转身”。这一改进,让不少五金工匠看到了传统工艺复兴的曙光,更找到了一条生活出路。盛一原收了40多名徒弟,基本来自农村,其中有四五人回村开办了工坊。曾经因为贫穷,他们的先辈挑着行担走街串巷讨生活;而如今,锡匠已不再是“清贫”的代名词,它把财富带给勤劳的五金后裔,将汗水和硕果带回农村,滋养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故土。

在芝英镇被称为“半面街”的廊街,一批手工艺人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中的活计,钉秤、打铜、锡艺……许多停留在老一辈人回忆中的手艺在这里焕发新生机,让市民和游客重睹古老五金文化的风采;在前仓镇大陈村,一群“90”后与一群非遗文化手工艺者建立了我市第一个乡村旅游基地“创匠工坊”,竹编工艺、草木染、陶艺……“新与旧”在这里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去年,永康市“十大匠人”程志芳的“掌声工坊”正式落户石柱镇塘里村,为文化塘里又增添了一分传承,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来访;节假日是江南街道园周村最拥挤的时候,重要国遗项目“十八蝴蝶”在这里飞舞、“九狮图”紧接着舞动。非遗是城市历史的缩影,蕴蓄着一座城市最为人称道的风景。特色非遗项目作为乡村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打开了外来人士探知永康文化的窗口。

我市极其重视非遗项目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非遗项目16项、金华市级非遗项目41项,县级非遗项目81项,涵盖金、银、铜、铁、锡等五金传统手工技艺,木、竹制造,编织传统手工技艺,以及民间歌舞、杂技、传统戏剧等内容。其中,尤以五金类非遗项目引人注目,逐渐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2017年,全市五金类非遗文化产业生产总值达3.567亿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非遗为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内涵。近几年来,我市相继制订出台了《关于非遗传承人的考核办法》《关于非遗传承基地(教学、培育)的考核办法》,加大对传承人的考核力度,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同时,加强非遗传承基地的培育。去年,我市将象珠镇横渡村和方岩镇先盆村纳入培育范围,极大地增强了这两个村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非遗传承人的评选人数,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人队伍,增加他们的自豪感觉,营造了良好的传承保护非遗的文化氛围。

“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一些非遗项目进行现代化转化,使其更好地融入百姓现代生活,重焕生机和活力。”市文广新局局长丁月中介绍,同时,市里采取观摩、学习等多种方式,分层次、分项目集中进行培训,不断提升非遗传承人传承技能,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非遗为我市农村带来了“真金白银”,农民得到了实惠。目前,全市有锡制品企业10家,年产值达6000余万元;省级保护项目铁壶传承人胡志强开办公司,经常参加各类展销会,年收入2000多万元;铜艺传承人蒋跃祖手工产品供不应求,年收入10多万元。后吴民间民俗文化旅游节、舟山古民居节等节庆品牌游人如织,越来越多农民端起了“文化碗”、吃起了“旅游饭”。

“我心里一直有一个‘锡雕梦’。”采访中,盛一原微笑着拍了拍心口说,过去,一副行担,一把小锤,出发即是远途;如今,一个“基地”,一个“馆”,他仍未觉够,还想把五金打造“一个世界”。盛一原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五金后裔的梦。这群深耕泥土的五金传人,高举传承的火把,承接着新与旧、传统与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力。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永康非遗,一头维系着“传统中国”的记忆,一头承担着乡村振兴的重任,如今步履坚定,迈向新征程。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最近更新